王启达一笔一画“印”出怀旧车票。 记者林艳芳 摄
近日,一则手写怀旧车票的小视频走红网络,精湛的书写绘制技术堪比印刷机出品。在视频中可见,一双灵活的手一笔一画“印刷”出“廉江-赤坎”的广东省公路汽车客票,年份为1978年。字迹工整美观、线条流畅,从存根、票价、票号到印章,一笔一画都精致细腻。
小视频点赞评论热烈,在湛江书法爱好者群里也被广为传阅和热议。“这字写得太漂亮了!”“厉害了,简直就是行走的打印机。”网友纷纷为之点赞。
(资料图)
这过硬的本领出自何人之手?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书写者王启达,他是一名客居在湛江10年的河南人,制作“手印”车票寄托乡愁。
思乡之情融入作品
昨日,记者目睹了王启达“打印”手写体车票的现场,每个字的大小跟模子刻出来一个样,整齐划一,就连数字也模仿得“真假难辨”,这炉火纯青的功夫让人惊叹不已。
谈及创作车票作品的灵感,王启达笑着说:“是书法人自娱自乐的一种表达方式。”记者发现,王启达还特别喜欢收藏,例如粮票、火车票、邮票都是他的心头好。
10年前,王启达来到湛江工作和生活。作为一个异乡人,他见证了这些年湛江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,也亲历了湛江新时代变迁的重要时刻。他非常喜欢寻找一些记录时代痕迹的旧物,例如富有年代感的车票、粮票。
他说,因为在这方寸之间的小小票据上,记录着湛江城市发展的足迹,也承载着无数游子对故土的乡愁,于是便把这份思乡之情融入作品中。
目前31岁的王启达在湛江开了一家书法工作室,深受各年龄段学生的喜爱。王启达还是中国和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,也是湛江市硬笔书法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。
有时候,王启达也会把这些创意作品拿到课堂上,给孩子一个正确写字的引导。“‘打印机’老师来啦!”上课的时候,同学们看到王启达宛如印刷体的手写作品都会说,“老师您是打印机吧,我们真的太喜欢您写的字啦!”
王启达从孩子们膜拜般的眼神中看到了孩子们对书法艺术的爱好,深受鼓舞。“希望我的作品让孩子燃起学书法的兴趣和愿望,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的新鲜感,同时也能进一步领略到书法的魅力。”
从入迷到入行
王启达说,自己虽然不是书法专业出身,但练字是他从小的兴趣爱好,至今已有20多年了。
早期他从毛笔楷书入手,学习欧楷,进而临习赵孟頫的赵体、王羲之的行书、钟绍京的小楷等多种书体,多年来潜心研究欧体、赵体。
多年来,王启达投身书法教育行业,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慕名而来。在他的引导下,有些高中学生一度迷恋上了书法,从而选考书法专业。
业精于勤,是王启达对书法的坚守。多少个夜晚,他都在独自跟毛笔和宣纸对话,非常享受这样的“沉浸式”练字生涯。
“笔耕不辍是每个书法人需要坚守的承诺。对于书法,我每天至少花2小时练笔,不管多晚,都不会落下。”王启达说,自己每天工作常忙到晚上10点,甚至到深夜12点后才有时间练笔。
功到自然成。短短几年,他研习了各种大家的书体,临遍各类大家的碑帖,案头上、书桌上、茶几上都是随处可见的宣纸、名家碑帖,从楷书、行书到篆书小楷,无一不精。
“我觉得楷书是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,而且我们作为书法人应当将楷书发扬光大。所以我这几年专攻楷书。”王启达如是说。
弘扬传统文化
“书写的不仅仅是字,而是传统文化,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好的宝藏。”王启达说道。
几年前,王启达开通微信视频号,自发组织了一个线上毛笔书法公益教学活动,自掏腰包买了一批视频录制器材,业余时间自学录制视频的方法,硬是从一个门外汉学成专业范儿。像基本笔画的细节、行笔的方式,在他的视频里都展示得十分清楚,让人学起来容易入手。
班里的学生非常喜欢他生动且幽默的教学风格,大家都纷纷点赞转发朋友圈,线上课堂的“学生粉”不断增多。
交谈中,记者留意到墙上挂着一张王启达写地书的照片。王启达指着照片,笑着说:“那是我在南国热带花园写着玩的。在线学习书法的受众还是比较局限,公园里的退休老人挺多,于是我就试着去那里练习。”王启达以水为“墨”,以地为“纸”,正拿着“大毛笔”在地砖上“龙飞凤舞”,行云流水地写起了“地书”。
写地书那阵儿,很多路人和书友们都会向王启达讨教。王启达很热情,渐渐地有许多爱好书法的退休老人想跟他学习,他都是义务教授,热心公益,从握笔运笔方式,到基本要领,再到每个字的笔画、结构、用力部位,王启达都讲得格外仔细。
王启达说,现在人们习惯用手机和电脑打字,会写书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。要想写一手好字,要先从兴趣入手,把写字作为一种追求,并加以苦练,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。对于后面的路怎么走,他说:“我学习书法,只为心中的热爱,我以后会坚持下去,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好好地传承下去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